常见用于治疗脱发、秃顶的手段分为以米诺地尔、非那雄胺、可的松等为主的药物治疗,或以FUT技术、FUE技术等为主的植发手术两种。其中,植发手术治疗有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但过往由于治疗费用较高,国内市场发展20年一直不温不火。近年来,得益于年轻群体的迫切需求、各类媒体的市场教育以及不断涌现的医美消费金融服务助力,植发手术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期。下游植发服务机构优先受益,业绩飞速增长,同时也受到了资本的关注,如碧莲盛、雍禾植发等龙头都在2018年前后完成了巨额融资,原先零碎的市场开始进入整合期。但对于植发服务的上游设备、耗材,目前仍未获得太多关注,依然处于被进口高度垄断的态势,存在一定的市场机会,值得关注。
一.植发手术的发展
在了解植发手术相关设备和器械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植发手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最为主流的植发手术种类。总体而言,植发是器官移植方法的一个延伸,其本质上并不能增加毛发的总量,而是通过皮肤、毛囊移植换位,使毛发分布更加合理,达到美观的效果。
毛发移植最早起源于200年前德国医生Dieffenbach的研究,现代植发理论始于1939年,日本医生奥田庄二在为一位烧伤患者实施后脑部烧伤包括毛囊在内的皮肤移植手术时,意外发现了新头发。同年,他应用该方法对200例患者进行了治疗,主要用于治疗瘢痕性秃发如头部、眉毛及胡须的缺失等,效果显著,利用自体区域毛发移植来治疗脱发部位的植发技术已经初具雏形。至1959年,美国医生Norman Orentreich首先在杂志上发表了现代毛发移植术的原理和手术方法,并提出毛发移植供区优势理论,为植发技术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操作依据。直至本世纪初,主流的打孔植发技术都是建立在上述理论之上。但该方法移植过程对病人损伤较大,会产生无毛发区,容易损失健康毛发,且移植后的外观较不自然,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毛发种植。
随着对毛发研究的深入,毛发移植技术进一步发展,先后出现了当今最为主流的两种毛发移植手段:FUT技术和FUE技术,使成功率大幅提高且病患损伤更小,促进毛发种植的临床渗透率大幅提高。
1996年,美国William R. Rassman博士与Robert M. Bernstein博士共同提出了毛囊单位的概念并发明 FUT (Follicular Unit Transplantation)技术。该技术在患者毛发较多的后脑或者头部两侧切取头皮条,取下细条后在高倍显微镜下将毛囊从中分离出来,再经过营养培育后,将毛囊单位移植到需要植发的区域。将植发技术从头皮精细化到了毛囊单位,且采用切取头皮瓣的方式来提取毛囊,术后只会留下一条线型的细小疤痕,在毛发成活率、美观性上较之前技术有巨大提升。至2001年,Rassman博士再次提出了革命性的毛囊抽取植发技术FUE(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该技术通过精密器械直接从植发者供体区直接提取毛囊并种植到脱发区,手术在头皮表层进行,全程无需开刀,该技术不但大大提升毛发移植成活率,且术后无痕,在美观性上有质的提升,植发正式进入微创时代。
我国植发市场规模在2018年迈入百亿大关,且仍处于快速增长当中。根据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氧的数据显示,植发订单量年均复合增长速度达到近40%,在各类医美服务中位居前列。
植发手术行业上游主要是医疗设备行业、医用消耗品行业。中游由公立医院植发科室、不同规模植发医疗美容机构组成,下游除了直接面对消费者,已开始与互联网对接,大量的医美O2O上线。由于目前国内整个植发手术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上游几乎依赖进口,中、下游集中度低、规范性不强,未形成一定规模。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创璟资本整理
在技术发展上,随着医疗美容技术的多样性发展,以民营植发机构为主,主要原因有:1)FUE 的技术培训与实际操作简单,进行 FUE 手术只要求很基本的技术和经验,可以短期培训速成,相较需开刀的FUT,大大降低植发医生培训成本;2)FUE 只要求较简单的仪器,和较少的医务人员配合手术,手术成本较低;3)FUE术后不适感较小,且不会在捐发区留下长疤痕,更受植发者接受。
在FUT和FUE技术发明之前,毛发移植所使用的器械主要是常见的手术刀等,并无特殊之处;至新的技术出现后,针对毛囊移植、毛囊提取等微创操作成为首选。当前民营植发机构,无论植发者种植面积大小,皆大力热推各式各样基于 FUE 技术并结合微针等美容技术的“新植发技术”。
由于国外植发行业发展较早,上游毛发测试系统、植发手术设备、医疗耗材如毛发移植专用显微放大镜、毛囊提取机、毛发种植笔等技术已相当成熟,而国产设备耗材仍存在一定差距。以下为手术前中后常用设备与耗材,具体所需根据机构采用“新技术”而有所不同: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创璟资本整理
◾毛发测试系统
目前所有植发机构必有的毛发检测设备,也是价格最高的设备,国内外品牌功能效果差距较大。根据购买数量,价格从50,000到65,000人民币不等。进口品牌能通过软件系统更清晰地鉴定脱发级别,得出患者所需要补充的头发数量,在一个范围内标记毫毛,头发根数,系统会自动计算出头发的密度,同时,系统具有头发直径检测功能,根椐毛发的直径和密度,可以指导医生取多大范围的头皮。
◾ARTAS植发机器人
来自美国硅谷的专业用于植发手术的机器人,售价高达800万人民币,号称可将植发手术时间缩短一半。但仅极少数植发医疗机构采购并应用该机器人,除了售价高,更重要的原因是该机器人只能进行植发手术毛囊提取阶段,而后半阶段的毛囊分离与种植仍需人工操作。
◾FUE 毛囊移植器
用于毛囊的提取,靠内部电机转动将毛囊吸出,市面价格从300-1000人民币不等。但国产品牌普遍靠进口内部电机来组装产品。
◾头戴式医用放大镜
植发手术医生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该放大镜,且放大镜并非植发手术专用设备,与其他众多科室,如口腔科、骨科等科室通用。根据放大倍数,价格在400-1500元/副不等。整体设备为国产品牌为主,但核心镜片仍需依赖进口。
◾植发笔
随着微针等医美技术的融入与结合,国内植发笔在植发手术中的使用开始逐渐减少。生产已能实现国产化,但钢材原料仍需依靠进口。单支价格根据不同精细度在59-330元之间不等。
◾植发针
植发针为目前我国市面上私营机构之间有着较大差异化的耗材,主要以进口韩国、德国产品为主,价格在60-150元/套。此外,也有医疗机构向厂方定制化植发针,价格可能更高。
参考资料:
蒋文杰, 景伟明. 毛发移植技术的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10, 019(002):282-284.